目前正值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高发季节,预防流感等季节性高发呼吸道传染病不容忽视,那么,流感有哪些症状?如何科学防护免感染?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4天,平均为2天,临床表现一般为突发高热,咳嗽、咽痛,肌肉和关节痛。流感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感染人的流感病毒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
流感对人群普遍易感。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身体疼痛、寒颤、疲乏、腹泻、呕吐等症状。流感的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
孩子患流感,家长该如何护理?
孩子被确诊为流感后,病情较轻的可以回家服药观察,而病情较重的则需要住院治疗。家长在看护孩子时,首先要做到及时隔离。隔离后,应将孩子的生活用品、玩具等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开,可以煮沸30分钟以上或用乙醇、碘伏、碘酊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房间要保持通风。
孩子发热期间要充分休息,适当多饮水,饮食要易消化和有营养,及时退热。
需要注意的是,因儿童在流感期间应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有发生严重脑病(瑞氏综合症)的风险,故不推荐用这类药物退热。治疗流感的常用药物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此外,家长不要因为着急而盲目乱用抗生素(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消炎药”),因为抗生素并不能治疗病毒感染,不合理使用还可能导致孩子肝、肾损害,或因耐药出现“超级细菌”感染。
如果孩子持续高热、呼吸粗重或突然出现新的症状,如精神状态差、频繁呕吐或腹泻等,家长应该带其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感染流感?
虽然流感大多为自限性,但也可发展为重症流感,导致患儿身心痛苦,家长和孩子缺勤、缺课,住院率增加等疾病负担,所以面对流感,“防”要大于“治”。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个: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介于现阶段流感流行趋势,冬春季3月份仍可能出现流行高峰,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人群进行流感疫苗接种。
加强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学校和幼托机构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应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追踪登记制度;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教室应经常开窗通风;学校每天要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教学和生活场所进行彻底清洁,楼梯扶手、门把手等重点部位也要进行消毒;托幼机构每天要对学生玩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学校还要借助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校园小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流感防病知识提高师生自我防病意识。养老机构可协调上门接种服务,需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监测,一旦发现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尤其是高龄老人应及时送医治疗。
采取日常防护措施减少流感感染和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应及时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居家休息,患者居家隔离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流感样症状患者去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关联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