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尉犁县阿克苏普乡英巴格村,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广场上共舞的节拍,是田埂边互助的身影,更是实实在在鼓起来的钱袋子。在这里,各族群众用一个个温暖的实践,共同浇灌出一朵名为“团结奋进”的幸福之花。

傍晚时分,英巴格村的主题文化广场上格外热闹。结束了一天劳作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聚到这里,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广场舞队伍里切磋舞艺。一位汉族大姐正耐心地调整着维吾尔族邻居的舞步,曾经的陌生与疏离,在这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悄然消融。

尉犁县阿克苏普乡英巴格村村民阿迪力・牙生说:“以前干完活就回家,邻里很少来往。今年有了这个主题广场,闲了大家一起锻炼、聊天,关系比一家人还亲。”
如今,阿克苏普乡英巴格村不仅打造了集健身、教育于一体的主题广场,还建成多间特色文化空间。村里以国家级非遗“帕拉孜”纺织技艺为纽带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技艺传习活动,维吾尔族老人手把手教汉族媳妇纺线,汉族姑娘帮维吾尔族姐妹设计新纹样,让民族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5支“石榴籽”“同心圆”文艺团队更活跃在“百姓大舞台”上,成了绝对主角,《民族团结一家亲》《家乡新变化》等充满乡土气息的节目里,满是浓浓的家国情怀。

尉犁县阿克苏普乡英巴格村党委书记阿不来提・艾尼娃尔表示:“这些文化阵地不只是房子、广场,更是各族群众的连心桥,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文化的交融凝聚了人心,产业的互助则夯实了共富的根基。眼下,正值棉花采收季,村民艾山·色买提一家早早来到结对亲戚孙林的棉田里,帮忙回收滴灌带、采摘田埂地头的零散棉花,确保大型采棉机能顺利作业。这种农忙时的“搭把手”,已成为两家人多年的默契。
尉犁县阿克苏普乡英巴格村村民孙林说:“自从和艾山江·色买提哥哥结成亲戚以后,逢年过节的时候,我给他送热腾腾的水饺,他也给我端来了香喷喷的馓子。特别是农忙的时候,我们棉花采收的时候需要收地头,他和帕提古丽嫂子,也早早地过来帮助我们收拾地头,他家收麦子,我也是早早地过来,我们俩就像亲兄弟一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为打破村域界限,英巴格村与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喀尔喀提村开展“互嵌式”结对,117户汉族群众牵手663户维吾尔族家庭,31名汉族种植户包联52名维吾尔族青少年,25对“最美结对亲戚”成了民族团结的活名片。产业帮扶更让民族团结结出“致富果”。两村共同搭建“民族团结示范棚”,依托喀尔喀提村拱棚种植优势,提升产业集约化、市场化水平。

尉犁县阿克苏普乡英巴格村村民吐尔逊•依沙克说:“我以前只会种棉花,不会大棚种植蔬菜和管理果园,王大哥给我技术指导了以后,我学会了大棚种菜和管理果园。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大棚里的蔬菜我自己吃,吃不完的外出卖,收入越来越提高了。”
尉犁县阿克苏普乡英巴格村党委书记阿不来提・艾尼娃尔表示:“今后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促进各族群众的交融交流交往,利用升国旗、农牧民夜校、村民议事会等加大宣传,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微博
微信
本站举报